清潔煤助力治霾
不久前,京津冀地區經歷了“寂靜嶺”式的霧霾圍城,PM2.5嚴重爆表。短暫“藍天”后,霧霾今天再度來襲。燃煤污染一直被視為霧霾的最大“元兇”。霧霾治理不好,有人怪清潔煤推廣難。為什么會出現推廣難?而且,光燒清潔煤就夠了嗎?
“成也煤炭,敗也煤炭”,這句話是中國的真實寫照:我國依賴煤炭能源,為經濟發展提供“動力”,卻犧牲了環境。數據顯示,我國煤炭消費比重接近70%,遠高于OECD(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)國家20%左右的平均值。這個數字直接造成了如今“難纏”的霧霾問題。
去年,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發布《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》報告稱,約6成的PM2.5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。其中工業過程和民用源是貢獻最大的污染源,排放量占比接近60%。而煤炭散燒是最為突出的問題。我國的煤炭集中利用度低,世界平均煤炭集中利用度是60%左右,歐美日等能達到90%以上,而我國煤炭集中利用度不到50%。工業鍋爐、家庭取暖、餐飲用煤等“散煤”的煤炭消耗量占全國的20%。煤炭散燒很難統一管理,“散煤”的使用者用著價格低廉,但卻污染嚴重的“煙煤”,且不會裝任何環保設施,相當于污染直排。
相比散用劣質煤,清潔煤不僅能夠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,還能提高煤炭利用效率,節煤率在20%以上。但其推廣,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。以河北省為例,該省推廣清潔煤已有兩年,但卻成績慘淡。據財新網的報道,河北全省2014年的型煤(潔凈型煤,也稱型煤,是清潔煤的一種)推廣任務為200萬噸,實際完成52萬噸,僅完成目標任務的四分之一。今年河北省仍“咬牙”將任務目標定為700萬噸,雖然這看起來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
一部分人只看結果,將清潔煤推廣難的矛頭指向農民不配合。這樣的分析常見諸報道:農民認為相比型煤,劣質“散煤”性價比更高,不僅便宜,而且燃燒效果更好。不可否認,農民確有對成本的考慮,但清潔煤接受度低,制度障礙也是“推手”。如上圖所示,潔凈煤的生產、市場推廣、使用、補貼發放等涉及多個部門。多頭管理造成兩個后果:
一是各部門“打架”,導致清潔煤推廣做無用功。二是不能環環相扣,致使清潔煤生產企業生存艱難。對供熱企業來說,首要考慮的是成本。一方面,守法成本高。如果要嚴格執行“限煤令”,企業不僅要更新設備;還要高價購買優質煤。沒有甜頭可吃,企業就會“陰奉陽違”。另一方面,違法成本低,也讓企業“放心”違規。集中檢查能夠發現問題,但平時地方政府卻對違規環境污染現狀卻視而不見。一來是因為型煤供應能力建設還不足,出于社會穩定考慮,政府不可能一下子命令禁止劣質煤的銷售,二來是,新環保法雖然提高了中國環保部門執法力度,但實施仍會面臨困境,一個供熱企業涉及到多頭管理,環保部門有牙齒卻承擔不起環保責任。
2015年初,自然保護協會發布《煤炭消費減量化和清潔利用國際經驗》報告,報告選取英國、德國、美國和日本四個典型國家作為案例,介紹四國煤炭消費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采取的措施,為中國煤炭消費控制提供經驗。整體上看,四國的煤炭消費發展有三個特點:一、從單純依靠煤炭,到發展石油、天然氣、可再生能源;二、從各行業分散用煤、消費量增加,到煤炭集中利用度提到,再到發展替代能源,逐步減量化。三、在減量完成后,發展清潔技術,逐步實現低碳、零碳、負碳的技術升級之路。因此,對中國來說,煤炭“減量化”和“集中化”利用才是重點。
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漢臣認為,“散煤”因其難以集中治理導致單位燃煤治理成本高,應是“以氣代煤”的重點。但現實中,火熱上馬的“煤改氣”項目,改造對象卻從“散煤”轉移到了“大電廠”。比如北京定的目標是,到2017年,建設四大燃氣熱電中心,全面關停燃煤電廠;天津定的目標是,2015年60%燒煤的發電廠要達到燒燃氣的標準;河北省也定下了淘汰燃煤鍋爐,提高天然氣供應的目標。但已完成和正在進行中的項目卻受到諸多質疑,被指環境效益不明顯,投資成本卻過高,而且還面臨著天然氣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。
事實上,熱電廠“煤改氣”項目是地方政府“目標驅動”下的投機行為。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指出,由于國家制定了煤炭“減量”目標,壓“散煤”難度很大,但壓大企業用煤相對容易,于是一些地方制定減排政策“避重就輕”,將寶貴的天然氣資源用在可通過煤炭清潔技術有效減排的地方。 清潔煤推廣作為暫時性的過渡政策,能夠緩解霧霾問題。但現實中推廣卻面臨阻礙重重。與其糾纏“無效”之事,不如放長眼光,分階段制定計劃,調整能源消費結構,實現煤炭的“減量化”和“集中化”利用。